岳麓书院是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校园内,距离市中心约3公里,占地3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000平方米,是展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和书院建筑的古建遗址博物馆。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她历经宋、元、明、清各朝,至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由古老的书院到湖南大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如今,她已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博士、硕士生的书院,被誉为“千年学府”,也是全国修复最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所古代书院。近年接待中外游客约65万人次,已逐渐成为中国书院文物的收藏中心、展示中心、研究中心和交流中心。岳麓书院现在由岳麓书院文物管理处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两个部门构成,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岳麓书院文物管理处下设岳麓书院综合办公室、文物工作办公室、保卫室、旅游管理开发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现有在编人员48人,其中教师科研人员25人,文物管理工作人员23人。
详情+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位于望江亭以北,面向东南,以1925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为基础,富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与橘子洲风景区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突出表现了伟人青年时代胸怀大志、风华正貌的气概。雕塑由广州美术学院进行艺术创作,黎明院长主创。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伟人艺术雕像。雕塑基座部分为毛泽东纪念展厅和陈列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用于收集和陈列原景区大理石制诗词碑与毛泽东及其他在湘早期革命志士有关的各种历史文物和经典绘画作品、雕塑作品、摄影作品等。
详情+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暨蔡和森故居,位于长沙市溁湾镇新民路周家台子,西傍岳麓山,东临湘江。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青年为“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而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于同年4月14日在故居堂屋举行成立大会。 新民学会初旨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后确定“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在五四运动前后,新民学会发起了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领导湖南学生寻找革命真理,联合各界人士开展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新民学会中的核心成员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成立了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创办了文化书社,筹组了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0年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长沙早期组织。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代表中国共产党长沙组织参加了中共“一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思想上、理论上、干部上的准备。新民学会对中国的事业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革命史上,被誉为“建党先声”。中共“一大”后,学会完成其历史使命后自动停止活动。
详情+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1046)、杭州西湖的湖心亭(1552)、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1695)并称中国四大名亭。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爱晚亭几经沧桑,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均相继进行过修复。其中宣统三年秋,湖南学监程颂万先生主持修复时,把罗典所撰写的对联刻在亭柱上,“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这次修复爱晚亭之事还刻在石碑上记载下来。世人称为《放鹤》石刻或《二南诗刻》,两首诗为宋代张南轩和清代钱南园两位大文人游岳麓山的七韵诗。石刻后移至清枫桥南端的六角茅亭中。解放前,亭破败不堪,四周荒芜。解放后,党和政府曾五次修复。其中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校长李达专函请毛主席题写了“爱晚亭”亭额。1969年,岳麓山公园重修,刻毛主席草书手迹《沁园春·长沙》于藻井内,更为古亭增添了光彩。在国际交往中,爱晚亭的知名度也与日俱增。长沙市与日本鹿儿岛市结为友好城市后,爱晚亭作为古城长沙的象征,按其规制仿建于鹿儿岛市,以纪念中日两国人民友谊长存。爱晚亭四季景色宜人,春来桃红柳绿,曲涧鸣泉;盛夏绿荫蔽日,凉风习习;寒秋红枫似火,晚霞增辉;隆冬绿树银妆,妩媚多姿。
详情+云麓宫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在这之前据传说有黄冠羽士慕此名山胜地作静修之所,但无文献可考。到明朝吉简王就藩长沙时始建有此宫,明嘉靖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道宫格局更趋完善,周围遍植松柏、桐,使峰顶景色更美。而隆庆年间即1572年左右,直棣新安方士金守分、王守德来到这里主持道事,殿元张阳和拜访他们,金道长请张殿元再修道宫。一时道士们“振铎乞化于道”,化缘到材料,请来工人在原来的基址上修了三进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两厢为道众丹房,殿宇为石柱铁瓦。在宫旁还建有望湘亭,可在中秋赏月,九九重阳节登临远眺。可惜这么一个神仙所在的场所在明末毁于战火。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教事,召集道友募化捐资,按昔日规模重新修葺道宫,但始终无法恢复当年盛况,现在的云麓宫是文革后重建的。到了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本飞机轰炸,只有三清殿幸免于难。
详情+蔡锷墓是岳麓山的大型墓葬之一,195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锷墓掩映在古枫翠柏中,庄严而又肃穆。墓塔象一柄利剑直指苍天,象征着蔡锷将军不畏强权,仗剑维护正义的英雄壮举。墓区周围的石栏上刻有当时各省省长、督军题写的纪念铭文。蔡锷是湖南邵阳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作为辛亥革命的先驱者之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出生于1882年,15岁时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成为著名的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的弟子。后来,曾留学于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现代军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在云南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被推为总指挥,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称帝,他从北京潜回云南,通电宣布云南独立,讨伐袁世凯。并组织护国军,打响了讨袁第一枪,历史上称为“二次革命”。蔡锷是“二次革命”的急先锋和首倡者。
详情+黄兴墓位于云麓峰北侧小月亮坪上方,由响鼓岭向东砌有350米片石公路直达墓前半园坪。黄兴一生从事革命,积劳成疾,1916年10月逝于上海,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此,墓区占地面积1913.6平方米。黄兴墓系岳麓山大型墓葬之一,地势最高亢。墓上建有方型墓塔,以整块花岗岩琢成四棱型,通高11米,昂然矗立,似利剑直插云天,墓东面镶嵌紫铜色墓碑,镌刻“黄公克强之墓”,墓碑四周砌以石柱、铁栏围护,庄严肃穆,气势雄伟。1988年1月国务院公布黄兴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右下0.5公里处,建有黄兴先生墓庐,占地494.1平方米,墓庐专辟《陈列室》,全面介绍黄公生平事迹。墓庐附近按规划辟林地、凿水池、建亭榭、游廊,广植花木。
详情+肖劲光(1903-1989),岳麓山人,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1921年赴莫斯科学习,1924年回国,在安源煤矿从事工人运动,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赴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后调任红军第五军团政委。1933年,任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十一军政委,调闽赣军区司令兼红七军团政委。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甘宁省军事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筹备并出席党的洛川会议。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主任、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总司令。在此期间,撰有《近战战术》和《游击战争指导要令》。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员兼参谋长。与陈云一起领导南满根据地的斗争,指挥“四保临江”之战;与萧华争取国民党第六十军起义。平津战役后,任四野十二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渡江。长沙和平解放后,兼任湖南省军区司令,指挥衡宝战役。建国后,奉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1950年任海军司令员。1954年任国防部副部长。1955年授海军大将军衔。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五届人大副委员长,中共第八届至十一届中央委员。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详情+